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微信扫码分享

  【#高二# 导语】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是0度


  从立体几何学来说——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


  1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画经度示意图:东经度、西经度、东西经度0度经线和180度附近)


  2区时划分的国际标准:0时区、东西十二区、东八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的太阳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找到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个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区只有一个,就是在当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主要适用于我国的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起点


  北温带实际上使用的四季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7五带的划分


  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