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考 > 2022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2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2022年锦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共同富裕作出相关要求,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将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归结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共同富裕是一个反映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共同富裕”中的“共同”说明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关注社会成员对财富的集体共享,是相对于私有制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富裕”则说明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经济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方向,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这个角度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确定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摘编自董天美《共同富裕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B.资本主义生产力不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故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富裕。

C.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过共同富裕的未来社会,中共领导人也曾论及于此。

D.中国的国情没有变,这决定了共同富裕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意外,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B.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C.“共同”和“富裕”分别集中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下列选项,对“共同富裕”的论述,不符合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共同富裕,首先在富裕,关键在富裕,没有富裕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离开了共同二字,就必然失去其根本之意。

C.共同富裕,在于是为富裕而共同,为共同而富裕,最终形成有机的一体。

D.共同富裕是指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收入相等、财产相同,公共服务等均享。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 1 \* GB3 ①

沈从文

阴郁模样的从文,目送二掌柜出房以后,用两只瘦而小的手撑住了下巴,把两个手拐子搁到桌子上去,“唉!无意义的人生!-可诅咒的人生!”伤心极了,两个陷了进去的眼孔内,热的泪只是朝外滚。

“再无办法,火食可开不成了!”二掌柜的话很使他十分难堪,但他并不以为二掌柜对他是侮辱与无理。他知道,一个开公寓的人,如果住上了三个以上像他这样的客人,公寓中受的影响,是能够陷于关门的地位的。他只伤心自己的命运。

“我不能奋斗去生,未必连爽爽快快去结果了自己也不能吧?”一个不良的思绪时时抓着他的心。

生的欲望,似乎是一件美丽东西。也许是未来的美丽的梦,在他面前不住的晃来晃去,于是,他又握起笔来写他的信了。他要在这最后一次决定自己的命运。

A先生:

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这里向你道歉,请原谅我!

一个人,平白无故向别一个陌生人写出许多无味的话语,妨碍了别人正经事情;有时候,还得给人以不愉快,我知道,这是一桩很不对的行为。不过,我为求生,除了这个似乎已无第二个途径了!所以我不怕别人讨嫌,依然写了这信。

先生对这事,若是懒于去理会,我觉得并不什么要紧。我希望能够像在夏天大雨中,见到一个大水泡为第二个雨点破了一般不措意。

我很为难。因为我并不曾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如何来说明我的为人以及对于先生的希望。

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我无家,我是浪人-我在十三岁以前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过去的六年,我只是这里那里无目的的流浪。我坐在这不可收拾的破烂命运之舟上,竟想不出办法去找一个一年以上的固定生活。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经验告诉我是如何不适于徒坐。我便想法去寻觅相当的工作,我到一些同乡们跟前去陈述我的愿望,我到各小工场去询问,我又各处照这个样子写了好多封信去,表明我的愿望是如何低而容易满足。可是,总是失望!生活正同弃我而去的女人一样,无论我是如何设法去与她接近,到头终于失败。

一个陌生少年,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我怀疑,这是我方法的不适当。

人类的同情,是轮不到我头上了。但我并不怨人们待我苛刻。我知道,在这个扰攘争逐世界里,别人并不须对他人尽什么应当尽的义务。

生活之绳,看看是要把我扼死了!我竟无法去解除。

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②。我只要生!我不管任何生活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取每日最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

我以为:“能用笔写他心同情于不幸者的人,不会拒绝这样一个小孩子。”这愚陋可笑的见解,增加了我执笔的勇气。

我住处是×××××,倘若先生回复我这小小愿望时。愿先生康健!

“伙计!伙计!”他把信写好了,叫伙计付邮。

“什么?-有什么事?”在他喊了六七声以后,才听到一个懒懒的应声。从这声中,可

以见到一点不愿理会的轻蔑与骄态。

他生出一点火气来了。但他知道这时发脾气,对事情没有好处,且简直是有害的,便依然按捺着性子,和和气气的喊,“来呀,有事!”

一个青脸庞二掌柜兼伙计,气呼呼的立在他面前。他准备把信放进刚写好的封套里,“请你发一下!……本京一分……三个子儿就得了!”

“没得邮花怎么发?……是的,就是一分,也没有!-你不看早上洋火、夜里的油是怎么来的!”

“一个子没有如何发?-哪里去借?”

“……”

“谁扯诳?-那无法……”

“那算了吧。”他实在不能再看二掌柜难看的青色脸了,打发了他出去。

窗子外面,一声小小冷笑送到他耳朵边来。

他同疯狂一样,全身战栗,粗暴的从桌上取过信来,一撕两半。那两张信纸,轻轻的掉了下地,他并不去注意,只将两个半边信封,叠做一处,又是一撕,向字篓中尽力的掼去。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中旬作

【注】①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发表作品,发表在《晨报副刊》上。②仆欧:英语boy的音译,侍者;仆役。

文本二:

沈从文在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倾述着个人对于人性的憎与美,让我看到了漂泊者真实的面孔。在他用自述方式写下的小说里,我看到了他与自己身份纠缠的时刻,里面有失落与迷茫;我还看到他与文字抒情亲密的时刻,里面又有了昂扬与梦想。抱怨是撰写不出一封决定自己“命运”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只有敏感和真诚可以。正是这封信的发表才让他真正开始文字创作,走向一位专职的作家。

沈从文有丰富的生命经验,可以启迪我们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我在读他作品的时候,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而读:是寻找文字相对于我们的价值?还是为了获取自我精神世界的富足?又或者是在寻觅精神世界寻找永生的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我不停止地阅读,最终发现阅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从上千年的文献里寻到“道”与“礼”的文化,从上百年的小说主人公身上发现相似与相异的人性,从当代的自媒体发声平台学习信息的价值。

历史上并没有单独的一个文字时代,但每一个时代都建立过由美而所产生的文字,那里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真实的人生。虽然每个时代的作品不同,但都是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的。

(节选自《人生不可或缺:寻觅情感的价值,发现漂泊的归宿,得到幸福的爱情》)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沈从文的处女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了自己流浪到沙漠北京,没有亲人,没有钱,生活毫无着落的一段悲惨经历。

B.文章开头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处于异地陷入窘境、伤心欲绝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饱含着无尽的辛酸无奈。

C.主人公在战胜了不良思绪后,给A先生写信诉说自己的境况,以博得A先生的同情和帮助,但这封信却因无钱买邮票而未能发出去。

D.二掌柜是一个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的市侩的小市民,他知道没有钱,从文写好信后叫他,他爱理不理;从文让他寄信也被他拒绝。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作者读出了漂泊者的真实的生活困境,对未来的迷茫和失落,满眼尽是悲凉与伤感。

B.作者认为沈从文的作品存在着文字相对于读者的价值、获取自我精神世界的富足、寻觅精神世界寻找永生的意义等启迪性。

C.作者发现阅读可跨越时空,不论古今作品,只要认真阅读,广泛阅读,都能找到或发现或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D.作者认为每一个时代中的文字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真实的人生,每个时代的作品都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

8.文本一中的“信”在全文的情节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B.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C.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D.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知政事,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时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演变成常设官职,文中指王安石官居正宰相。

B.经术,原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C.甲子,为干支之首,干支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古代用干支来纪年、纪日,本文中的“甲子”是用来纪日的。

D.推官,官名,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拘泥古法,不知变通,见解不切实际。

B.王安石认为朝代末期社会风气不正,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宋神宗对此十分赞同。

C.在讨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财物之权,认为变法不要为异议所惑,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D.吕惠卿任官届满入京都,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两人的很多看法比较一致,王安石趁机向宋神宗推荐了吕惠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4分)

(2)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4分)

14.王安石变法,获得了哪些人的支持,是如何支持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

高适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①。

【注】①大刀头:刀头有环,“环”与“还”同音,后来就用“大刀头”作为还乡的隐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看,本诗是刘评事来边州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诗人为刘评事送行而作。

B.“征马”“边州”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萧萧”写出了马的鸣叫声的悲凉。

C.颔联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马表达人的恋乡之情和将要长居塞外的愁苦。

D.尾联运用“大刀头”作还乡的隐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回乡的热切的企盼。

16.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提到了“歧路”之别,两者抒发的情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请就你所学的苏轼的两篇词中各列举一句:“     ”和“    ”。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极其恢宏,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诗句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再现了当年刘裕为收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恢弘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北京冬奥会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展示舞台。今年的北京冬奥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撞个满怀”,当“中国红”         始终,“华夏情”融入细节,注定使得这场冰雪盛宴       ,火速“出圈”。无论是开幕式上充满中国韵味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还是奥运村内随处可见的红灯笼、中国结、冰墩墩、雪容融等“中国元素”,亦或是中国舌尖上的美食麻辣烫、饺子、豆沙包、韭菜盒子的圈粉。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正借冬奥之朗和冰雪之纯,中国走向璀璨的世界,让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国。

(   )。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画上句号,但是它_     中国三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它让世界更团结的晶莹剔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北京冬奥会让奥林匹克精神           、发扬光大,让爱好和平、向往美好的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贯串 独占鳌头 鼓动 生生不息

B.贯穿 独一无二 带动 生生不息

C.贯串 独占鳌头 带动 源远流长

D.贯穿 独一无二 鼓动 源远流长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盛宴落幕难说再见,爱与感动永无终点

B.爱与感动永无终点,盛宴落幕难说再见

C.盛宴落幕易说再见,爱与感动永无终点

D.爱与感动永无终点,盛宴落幕易说再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正借冬奥之朗和冰雪之纯,中国璀璨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国。

B.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正借冬奥之朗和冰雪之纯,中国璀璨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

C.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正借冬奥之朗和冰雪之纯,让中国璀璨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国。

D.中国的“好故事”“好声音”“好形象”正借冬奥之朗和冰雪之纯,让中国璀璨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与他们要求全面发展、要求自我独立的思维产生了矛盾,其中一些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①?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搞清楚②。首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次,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情绪则降低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对情绪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从不同运动项目属性来看,不同消极情绪可以选择不同运动项目进行调节。当下中学生尤其是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更应该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③,控制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意思,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个瑶族教师家庭。6个月时,一次肺炎引起的持续高烧,导致江梦南双耳失聪。但她没有被命运扼住喉咙,而是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悉心帮助和训练下,她学会了用眼睛“说话”,从基础教育阶段一连串的奖状,到获得吉林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再成为一名2018级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和同龄人相比,江梦南蹚过了一条.更为曲折湍急的河流。

她的室友李乐这样评价江梦南,当她想着如何以励志的方式鼓舞开导江梦南时,结果当她和江梦南正面交往之后发现,是一朵向日葵站到她的面前。

奋斗的生命最美丽,最值得自豪。“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其中一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你从江梦南的成功中悟到了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