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考 >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細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 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 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 气” “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 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 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 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経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對序的排列 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 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 以掲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釆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 “术” “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項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一简要分析。(6分)


()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①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注】①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8.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9.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


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14.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15.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因登高望远而惹恨添悲。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2)古人常借“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悲苦和哀怨之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中“杜鹃”的含义也是如此。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辛弃疾对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极,他多么想像当年刘裕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初秋的漂亮总是令人兴奋的,或许因为那是夏末吧!炎热消去,突如其来的清新好像夏日的冰水,肯定是       的。然而兴奋之后,接下来的似乎就是失落了。晚秋的风没有初秋时那种清凉,反而带着些许寒意袭来,立于房顶也有种       的意境了。略显单薄的身躯不禁缩了缩,等待着那一轮红日升起,自以为可以给整个身体带来些许温暖,却又不禁苦笑了,那凄寒的晨风似乎并不给这轮旭日一点情面,纵然是高升云端,普照大地,它却也丝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身边枫树的容颜,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这时我恐慌,莫非晚秋就是这样无情?只是初秋时我感遭到的那只是夏末还残留的余热,未曾发觉更多的是刺骨的      隐藏在那余热里,就像看小丑一样看我享受那看似清新的晨风,却私下嘲笑这个人的愚昧,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推测,她肯定不会是这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让我恋上初秋又为必让我经历晚秋,四季的轮回我是无法改变的,错过的人亦无法挽回,如此荒想也只能在心中悲叹几声。该来的始终会来,该走的谁也拦不住,转眼已是冬至,       在心里默默深藏着思念,带着遗憾,等来年秋风起,再登高沐初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沁人心脾 高处不胜寒 风刀 只有


B.沁人心脾 独木秀于林 风刀 只要


C.赏心悦目 高处不胜寒 寒风 只有


D.赏心悦目 独木秀于林 寒风 只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B.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C.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D.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它却也丝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身边枫树的容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地球上一些似乎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其实仍有许多生物在顽强生活着。生物体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神奇的适应能力。


生物 ① ?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例,它们的身体天生就有保温的功能。企鹅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可为动脉内的血液保温。当它们潜入海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


② ,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呢?(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骆驼,它们在不喝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长达7个月。骆驼的血细胞相较其他生物可以   ,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此外,科学家还在缺乏空气的地壳岩石里等极端环境中发现了特殊的生命形式。通过这些研究,或许在未来我们就能解释其他生命形式会如何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生物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它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B.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


C.保持水分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D.保持水分显然是重要的生存能力,尤其对于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台和点火方式在百年奥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主火炬台“大雪花”由一片片写有参加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构成;主火炬是冬奥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嵌在“大雪花”中,以“不点火”代替“点燃”;奥林匹克之火以“微火”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上述材料中的问题能激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D


【解析】A项,依据材料,作者确有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项,“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理解判断有误,依据材料,作者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项,“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理解判断有误,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注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3D


【解析】A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项,《毛诗序》对《诗经》的注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C项,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D项,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4、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分)而且,1998年提出的“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1分)


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1分)因此表达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1分)


【解析】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题目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知识链接,为学生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支架,即“为时而著”与“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现实针对性”与“读者意识”。本题的设题体现并落实了“考教融合”的命题理念与导向。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5、①材料一里汤一介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2分)


②材料二里汤一介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中国解释学”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2分)


③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2分)


【解析】


本题审题重点为“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尤其是“探索”一词,结合两篇文章的题目《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及具体内容,可知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由材料一对能否创建的思考,再到材料二中对中国解释学三种注释形式的思考归纳,逐步形式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两篇文章,实则是对同一个学科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的共同呈现。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C


7C


8.小吕的特点:


①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


②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


作用:


①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丰满人物形象;


②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


9.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


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


10.D(3)


11.C(3)


解析:“楹”在文中是房屋的计量单位。


12.A(3)


解析:宋祁认为,“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他的意见与范仲淹是一致的。


13.(1)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生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4)


[4分。大意2分,“束”“尽”各1分。]


(2)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4)


[4分。大意2分,“其”“游”各1分。]


14.①要突显尊师重教的态度,②强调兴办学校的决心。(3)[答对第1点给1分,第2点给2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诏令说:“现在朕建学校选人才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极尽所能展现学者的才能。学者应务求进德修业,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业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言:“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诏令以锡庆院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肃揖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法,科条细密完备,以身作则,虽盛夏酷暑,必身穿公服坐于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瑗上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当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当时的议论以为兴办武学的方案难以施行。


15.(3分)D【解析】错在“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从诗的内容看,颈联是承颔联而来,颔联写的是作者与刘君,则颈联写的也是作者与刘君,因此,颈联上句写的是刘君的生活而非崔判官的生活。


16.示例一:尾联确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则向刘君荐举崔判官的意思十分明显,刘君读到此诗是意料中事,因此,尾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表达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尾联并非是作者与二人的共勉,而是与崔判官的共勉:尾联表达了双方都要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杀敌报国的情怀。理由:①这首诗是武元衡用于赠别崔判官的,则尾联自然是对其到达太原后的勉励。②虽然本诗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在写作者与刘君的关系,但这只是作者对可能到刘君处求职的崔判官的安慰,诗不是给刘君看的,所以不是作者与刘君的共勉。


(表达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或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8A


【解析】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使人心情舒畅。此处根据上文应选沁人心脾。


高处不胜寒:指原指站在高处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朋友,也比喻一个人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作伴的越少。独木秀于林:指比别人优秀,根据语境应选高处不胜寒。


风刀比寒风更适合“隐藏”这一手法;


“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只要”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根据语境,选“只有”更好。故选A


19D


【解析】此句有三处语病,①“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注意语序和逻辑;②“大海里随波逐流的”注意多项定语的位置;③“但却”重复,去掉一个。故选D


20.①构成: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清晨的寒风”赋予人的特点“不留情”,“容颜”一词将枫叶赋予人的特点;


②效果:使“寒风”和“枫叶”具有了人格化特征,生动形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无情的寒风带走漂亮的秋景的无奈之情。


21B


【解析】结合上文“那生物又是如何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呢?”可知前句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文重点讲的是骆驼如何使自己的身体保持水分,从衔接的角度考虑,“保持水分”应在最后,可排除CD


前文已经给出环境条件,A选项第一个分句再次强调“生物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表述重复,可排除。


故选B


22.①如何在寒冷中生存②为身体节省能量(或:以保存更多的能量)③储存更多水分


23.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kao/1684202652109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