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 导语】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金笔头网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复习要点:

  ①落实近义词的区别,积累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②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判断方法。

  复习措施:

  ①加强练习,能每天在课堂上完成一套基础知识小练习。做好错题小结,进行练习反思。

  ②运用联想的方法,在比较中记忆、积累,将无序的字词有序化。

  ③熟悉病句的六种类型。收集各种典型病句。

  ④借助错题小结,反复训练常错的病句类型。

  1、词语题(包括成语和熟语)

  词语辨析:

  ①有相同和不同语素的,重点分析不同语素。

  ②没有相同语素的,重点分析具体语境。

  熟语:注意感情XX、使用范围、使用对象。

  2、病句辨析题

  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方法:

  ①检查句子主干,看是否成分残缺。

  ②推敲词语运用,看是否搭配不当。

  ③心里默读,看是否有句式混用或语序不当。

  ④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2.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4.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5.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XX: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XX/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XX: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高三上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上册地理教案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三上册地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高三上册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三上册政治期中试题

高三上册数学理科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册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