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金笔头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积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昌黎”、“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将。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2.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3.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4.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XX,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XX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5.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口诀》

高三语文笔记格式

2023年四省联考高三语文答案解析

2022青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4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广东一模作文

【教与学】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习题讲评课时31:小说对点练——人物、环境、综合性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