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 导语】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所以高三注定是精彩的一页,下面金笔头网就为大家分享了《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1.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XX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

  (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XX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2.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XX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XX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3.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1、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阶段,在对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可见,只有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才能对历史进行较为周详的学习,进而总结历史深层的内容。

  4、培养同期性时间观念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时空观念的形成,应引以重视。

  5、时间运算

  具体来说: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贞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再如下列选择题,也是考查的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纪初,②公元前六世纪初,③公元前五世纪末,④公元前六世纪末。

  6、记忆时间

  记忆时间也遵循着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规律,但实际教学中要严格地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具体学习中,更多的做法是揭示时间特征,组织记忆材料,激发记忆兴趣。一是揭示单个时间数字的特点促进记忆。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有数位特点(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双位数时间如公元之年。三位数时间如220年、四位数时间如:1940年)、双数重叠特点(如1616年、1919年)。对称数字特点(如1881年)、自然数字递增特点(如1234年)等不一而足;一是揭示不同时间之间相互关系特点促进记忆。如年代间隔记忆法(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公元前后对称记忆(如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等。

4.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

  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

  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5.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三历册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册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历册月考试题整理

2012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历册10月月考试题参考

高三历册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高三历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三历册优秀教案范例

高三历册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历册必修一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