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中国是
2、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的重要工具。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
4、 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6、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要交纳赋税。
7、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下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8、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使用,生产。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保持地位。
9、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
10、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11、烧出成熟的烧出成熟的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3、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4、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起,中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6、时期,
17、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8、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9、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1成都 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2、时,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23;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那时的耕地,成方成块,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24、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5、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

“重农抑商”
26


27、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以确保

和,巩固封建统治。
28

济政策,盐铁,官营。
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9、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与“闭关锁国”
30、,为了对付,政府厉行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东方的诱惑
3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
32、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33。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
34、为了到达东方,
35、1487年,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1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继续前行,到达了印度。 36、1492年,在哈马群岛。
37、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旅行。 走向会合的世界
38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
39、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40、17世纪,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41、商人成立了,参与殖民争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一度占领了中国台湾。
“日不落帝国”
42、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
43、,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世界市场的拓展
44、新航路开辟后,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夺、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45、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买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
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47、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48、18世纪60年代,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49、研制成的发展阶段。从工场到工厂
50、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5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54、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55、电的广泛使用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56、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57、。
58、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垄断组织的出现
59、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资本需求日益庞大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
世界市场的发展
60、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61、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的的逐渐解体
62、,涌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6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以丝、茶为大宗。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63、,清政府面临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64、,洋务派打着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65、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创办的煤矿。
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6、受,受资本主义诞生了,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67、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
68、,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69、群众性的此起彼伏。
7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曲折的发展
71、在,日本采取
72、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73、
74开始实行。优先发展制造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75、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
76。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国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77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78、在时,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
79、“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的劫难
80、1966年,领域、领域扩展到影响。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伟大的历史转折
81、1978年12月,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经济体制改革
82的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生产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8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4、1992年初,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5、1997年,中共xx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
87、1980年,。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88、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89、中国政府还在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 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90、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
水运与航空
通讯工具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虚假“繁荣”的幻灭
91、一战后,美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92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93、人们醉心于街股票市场,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94、从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95、1929~1933年,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巨大,资本主义世界的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接连不断。
96、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97、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7 / 11页
临危受命
98、1933年3月,民主党人罗斯福就职
实施“新政”
99、在整顿财政金融反面,令银行暂时修业停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在农业方面,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01、主义,普遍奉行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102、现象,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建立“福利国家”
103、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 104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开始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利国家”的规模。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5、,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
106、施。实行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107、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
108、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系列政策被成为“新经济政策”
109、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
110、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被逐渐取消。
111、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苏联政府还推行了运动。
第8 / 11页
112、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模式”下,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13、这种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14、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15、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16、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117、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扩大国营企业的,与美国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118、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个体经济迅速发展;
119、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
120、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1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22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23、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125、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为成员国提供和。
第9 / 11页
126、以
127、《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12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29、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30、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31、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132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1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134、1957年,签订了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35、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北美自由贸易区
13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议,逐步取消关税及其它贸易堡垒,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37、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组织成立。
138、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两极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4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2、中国是
143、中国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第10 / 11页
14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罗斯福新政
①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 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 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 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能给出的资料: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 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 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 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 ”。“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
可能会在资料中出现的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前期~19世 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 纪70年代开始 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 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必修二试题

高三历史美国内战说课范文

高三历史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高三历史下册周考检测试题附加参考答案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历史二模卷

2023年高三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计划如何写(5篇)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二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改革迫在眉睫说课稿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