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题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题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题

微信扫码分享

第Ⅰ卷(共60分)
选择题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
2.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的行政机构
3.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破坏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4.关于清朝的边疆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大事集权和小事放权是其基本原则 ②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③土司制度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④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丝绸之路是中国联系西方的“国道”。汉代的丝绸之路可以见证
A.灌钢法技术制作的兵器外销 B.火药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
C.“井渠”技术向西传到西域 D.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
6.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除草工具 D.耕土工具
7.右图东汉画像砖反映了集市场景,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
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
(称为列肆)。对此,下列分析或推测符合史实的有
①当时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
②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
③集市与住宅区严格分离
④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
C.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
9.“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
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经”。右图为石经部分残
石的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为隶书
B.反映了东汉思想的繁荣活跃
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D.是研究汉代儒学第一手资料
10.以话本小说为代表,民间通俗文学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有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界的活跃 ③印刷术的进步 ④娱场所的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右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
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雅典有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享有雅典民主
D.奴隶通过“解负令”享有民主
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影响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13.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
A.古希腊人秉持法律至上观念 B.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古希腊人积极从事海外殖民 D.古希腊人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14.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历史悠久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15.“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应该是指近代英国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16.钱乘旦说:*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B.说明了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的平息
C.是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法国工人阶级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7.在19世纪80年代,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A.英国下议院议员 B.美国总统
C.法国参议院议员 D.德国联邦议会议长
18.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 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其言正确可信
B.有助于国人及时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性质
19.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人均糖消费量(磅)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1750
1800 0.85
1.90
1.98 4
10
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20.下表为1750—1850年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阶层 划分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3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7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流动的开放性特点
B.向下的社会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了大型工业企业创办的主体
21.“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下列结论与材料信息相符合的是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迅速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 ④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体现了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
23.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
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
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24.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下列关于列强及其“势力范围”,对应不正确的是
A.俄国——x疆、长城以北 B.英国——长江流域大部
C.英法共同——云南、两广 D.日本——福建
25.“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列强除军阀 B.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统一战线
26.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匪区”变迁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指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沦陷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
27.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xx届xx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以党内合作消除国共两党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合作
2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 54% 5. 72%
印花布 匹 14. 25% 4. 98%
棉纱 担 6. 94% 4. 86%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29.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材料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30.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要求允许“在华设厂”。其相同经济影响是
A.客观上促成了列强宰割中国同盟形成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第Ⅱ卷(共40分)
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第31小题13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1分,共40分。
31.儒家思想产生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成就是……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3分)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5分)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主要目的。(5分)
32.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航路的开辟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2分)
材料二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克服专制王权”的,并指出“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6分)
材料三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3分)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5分)
33.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和世界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7分)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2分)
32.(1)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2分)
(2)如何克服:《权利法案》使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权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上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责任内阁制出现,议会行政权大增;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4分)促进前进: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2分)。
(3)问题: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逐渐激化。(1分)探索: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分)
(4)特点: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西方先进技术。(3分) 成因: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2分)
33.(1)甲午战争扩大了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力;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国际秩序。(2分)
(2)影响:对东亚,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1分)对世界,刺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最终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2分)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了清朝的统治。(4分)
(3)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2分)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题相关文章:

最新高三上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五篇)

如何写高三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精)(9篇)

高三上学期地理期中联考试卷

2017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高三上学期政治期中预测卷

关于高三上学期班主任评语

高三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预测题(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导学案

广东省惠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数学试卷(文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