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微信扫码分享


以下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建国初的经济状况及原因:
(1)状况(经济全面崩溃):工业停产、交通瘫痪、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的疯狂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年到1957年底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结果: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1956—1966)
一)正确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共xx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
2)内容:
分析国情——建设工业国的愿望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背景:
①国际: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
②国内:十年*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xx届xx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含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6)
2.我国的经济特区: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①概况:1988年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目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
③特点:知识密集,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如苏州、合肥、郑州、长沙、济南、唐山等。
4.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个人五篇(通用)

高三历史教案2022年范例

2015年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同步练习试题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计划汇报

高三历史试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人教版高三历史改革迫在眉睫说课稿

高三历史必修二复习测试题

2012高三历史教师 工作总结

高三历史教师优秀说课稿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历史二模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