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天金笔头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沁园春·长沙》

  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态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是暗比。

  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万”言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击”描画雄鹰矫健的身姿,“翔”描绘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我的四季》

  清晰的写作思路——四季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写了播种的春,耕耘的夏,收获的秋,还有在回顾的冬,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我的五样》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衬托、对比、比喻等。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可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爱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钟爱的理由。比喻运用也很妥帖,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影响的著作之一。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影响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尽矣

  8.图穷而匕首见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北蛮夷之鄙人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诸郎中执兵

  12.左右既前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进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龄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发尽上冠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16.非有诏不得上

  17.箕踞以骂曰

  18.乃欲以生劫之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年级日记大全:春天属于我们

高一年级英语上册月考测试题

高一年级物理五种学习方法

高一年级上册化学复习知识点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

高一年级必修二英语知识点整理精选3篇

2018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