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金笔头网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字词:

  沉闷、嫦娥、诞生、翌(yì)年、酝酿(yùnniàng)、横亘(gèn)、恒(héng)心、盘桓(huán)、辉煌

  二、成语:

  1.惊天动地:

  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体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

  通讯的主要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3.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

  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

  先后描绘出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一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这是因为人不同,性有别,情不同,理各异。

  2、巧妙的结构艺术:双线并,首尾绾合:

  ⑴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首尾绾合、交递推进式结构,使全诗“水复山重,曲折入妙”(《吴诗集览》引)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

  ⑵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进,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XX。

  ⑶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它是对主线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

  ⑷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多幅生活画面的描叙与铺饰,歌颂了刘焦二人用生命保证对爱情的忠贞,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

  ⑸结句两家合葬,鸳鸯合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

4.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5.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3、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5、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7、《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8、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9、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

  10、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1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12、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十个要求)

高一语文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语文教师工作总结第一学期(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语文必修二上册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