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整理

2018学年高一年级英语寒假作业本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一年级日记500字:读书的乐趣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寂寞知识点

高一年级政治上册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写物作文700字5篇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