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金笔头网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XX对XX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2.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XX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XX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XX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XX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XX统治。

  5、君主XX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XX。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3.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4.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2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木刻版画、年画等

  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XX)、“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5.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XX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XX。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知识点:巧记明清时期文化

高一历史下册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下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练习题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

2018高一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