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金笔头网为你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学习路上,金笔头网为你加油!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解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三单元作文:《漫话蜘蛛》事物说明文范例

人教版高二英语选修六单词与短语检测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册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三上册地理中外旅游景观欣赏说课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