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

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

微信扫码分享

以下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纪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在春秋战国之后,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印章更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亦成为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接着是秦刻石、汉魏六朝的碑志、摩崖造像、以及无数镜铭、瓦当、砖文、陶文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篆刻,另外像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等,不管是文字或图案,通通是篆刻的范畴。现今我们谈「篆刻」,仅限于「刻印」方面;「篆刻」的别名很多,如:「治印」、「铁笔」、「刻印」、「印图章」。至于印章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各种出土的遗物,可断定商周已有「印」的存在与使用,当时无论官方或民间都把印称为「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皇帝使用玺印的材料为「玉」,因此天子所使用的印,就由「鉥」变为「玺」,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到了汉朝,天子之印仍称为「玺」;平民所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太守将军食俸二千石以上官吏,称印为「章」,「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武则天当上女皇后,认为「玺」和「死」的音很相近,故改「玺」为「宝」。此时印章在民间产生剧变:印用红色印泥来盖,故称印为「朱记」,简称「记」。
  宋代的印章使用广泛,常将印章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故又把印称为「图章」。元朝是由蒙古人入主建立的王朝,在这个时期印章又出现另一面目:常在汉字旁边加上蒙古文;民间则流行画押--签字,即把「押」铸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已的一个花押,我们称为「元押」。明代官方颁发的官印称之为「关防」或「条记」。到了清朝,篆刻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戮子」、「戳记」、「手戳」。
  至于民国以后,依民国四十六年所公布的「印信条例」,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另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发展也由原先「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或书画的附属,一跃而与书画鼎足三立,成为独占一方的「篆刻艺术」。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信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十分有趣!
  西方最早之印章尚比中国早了三千多年,其出现在美索不达美亚、西亚北部、古埃及、波斯湾与印度等区域,其起源于制作器皿之印模花纹,这也同是中国印章历史的起源!
  印章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艺术”。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各个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金尔]、或为[土尔],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印】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宝】
  据《唐书·舆服志》记载,唐武则天因觉得“玺”“死”同音,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改称为“宝”。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玺。唐玄宗时也称宝。唐至明清各代,“玺”“宝”并用。
  【章】
  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往往天趣横生,风格独特,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称“章”的。
  【记】
  “记”一般见于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记”名称的印。
  【其他】
  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还出现一种“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称还有:“关防”“图章”“图书”“符”“契”“戳子”等。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司马之玺,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历史必修一篆刻发展历史介绍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