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云气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三、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俊采星驰(有才能的人)

  3、都督阎公之雅望(美好的声望)

  4、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

  5、千里逢迎(迎接)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介词,在;序:季节的次序。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7、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凫,野鸭;渚,水中小洲;穷,极)

  8、舸舰弥津(渡口)

  9、落霞与孤鹜齐飞(野鸭子)

  10、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11、逸兴遄飞(飘逸的兴致,急速)

  12、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3、穷睇眄于中天(穷:极。睇眄:斜视。)

  1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地。娱游:欢乐。)

  15、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迷路,不得志。)

  17、命途多舛(不顺)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艰难,不得志;将;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19、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旋风)

  2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缨,绳。请缨,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小步快走;叨,谦辞)

  2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23、兰亭已矣(已:过去)

  24、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四、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副词,将)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2.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3.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XX驻扎(在)函陵)。

  2、敢以烦执事?(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3、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五、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六、古今异义词。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3.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

  5.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七、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4.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鄙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5.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别各以诗文相赠,是为赠序,如《滕王阁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发表观点的文体,相当于“表”,如《谏太宗十思疏》。

  3.碑记: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绍、颂扬死者的文字,相当于“墓志铭”,表达方式上叙、议、抒三位一体,而偏重议论,如《五人墓碑记》

  4.楚辞体:又称“骚体”,为战国屈原首创,多用“兮”字,句式可长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

  5.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秋声赋》(宋?欧阳修)

  6.骈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与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7.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始于唐代。近体诗格律严格,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标题带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为古体诗,如《琵琶行》《游子吟》。

  8.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9.戏剧,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艺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照结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结局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