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金笔头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找出诗人的感情线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高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竟然一诗成谶。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诗歌的*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课后小结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课后习题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的。

  比较《雨巷》一诗,看看两者在结构、语言、意象上有什么异同

  【篇二】

  我说,同学们,这里要讲一点文学史了。中国的诗歌,不是诗就是词或者是小曲什么的,一般比较短小,长的也有,但不是很多。格式比较固定,写起来入场就行了。但到了近代,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人的诗歌,写起了所谓的新诗了,常常写得很长很长。有学生笑。先是晚清人在诗歌用新词,后来到了五四前后,终于有“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先生,也就是我们安徽绩溪人,出来写新诗了,他写了一个诗歌集子叫《尝试集》,其中的诗歌当然佳作不多,但具有开创意义。他主要是将散文的句子,用我的朋友干国祥的话来说叫“锯”下来,一截一截的,但在当时却有了别样的新鲜。后来,就像今天一样,青年人总是喜欢新的样式的,所以青年人学写新诗的便多起来了,赶了时髦了。学生笑。我继续说,我对现代诗歌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凭大体的印象,哪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有关的书读读,估计你们没有这个兴趣。又笑。我说,在胡适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流派,什么创造社啊,新月派啊,湖畔诗人啊,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百花绽放,好不火热呢。仅仅就诗歌形式的发展来说,我们前面所学的戴望舒功劳不小,将现代诗歌做得很精致,他创作的诗歌有了中国古典诗的“魂”,或者说是“神韵”了。在此之前,要提到的两位,一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多情的种子徐志摩,另一位与他同气的我们都知道的斗士闻一多先生,他们在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上做了很多事情。好了。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说,我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略)学生有些兴奋,我说你们读吧。于是很有些学生很忘情地读。有摇头晃脑的,有比画着手势的。课堂应该有声音,我也颇有些受其感染了。显然这几节课的引带没有白费。

  略而沉思之后,我说,读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要交头接耳,唾沫横溅,方是境界。学生笑。我说,声音大一点,谈谈对这首诗初读之后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谈谈你对诗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的喜好与理解,开始吧。于是学生交流。上次来随堂听课的老师说,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说,课堂其实就应该是一个场,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你心中实实在在地有“人”在。闲话休提,看看学生交流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进入文本。

  我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读了这首诗歌后的感受?没有人应声,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应声。想找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但还是忍了。我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孩子不说,硬要说点什么。当然,在教师的点名下,学生一般是会说点什么的,但又能够说出什么呢。天知道。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课堂上的某种需要吗?

  我说,大家看看诗歌的注脚的地方。大家看,有了一点兴趣。我说,诗歌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在“中国海”。我问,“中国海”在什么地方啊?学生说不知道。我说,所谓“中国海”者,是说航船到了中国的海域,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草图,然后说,中国的海域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家看看,船从哪里到中国海的?有学生说可能从南边吧。我说是的,大体上都走这一路。从英国出发,可以有两条路,一条往南经过好望角,到印度洋,再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进到中国的南海,另一条是……学生说从地中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印度洋,然后是相同的路径到中国南海。我说,大家看看从英国出发经过那么大的一个弯子,再折回中国海,甚至开要到中国本土的时候,“才”写了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这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路途挺遥远的。我说是这样的,从此离开英国的时候是可以写的,为什么要等到开到自己的本土的时候才写呢?有学生说,“我瞎说啊,可能是快到自己的国家的时候,才想起来的吧”。我说,高中学生了,不能用“瞎说”这样的字眼,换成“我以为”,或者“我认为”怎么样?她说好。我说你坐下。然后我再问了一遍,有学生说,可能是到了中国海,有了很多的感触吧。我说究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触呢?他说,具体我也不知道,感觉当时中国挺黑暗的。我说,“你所讲的有道理”,那为什么感到中国黑暗了,就写出这首诗歌呢?学生说不知道。

  我让他坐下,然后对全体学生说,我们换一个角度,先不说这些,我来问一下,班上有哪些同学会写诗歌呢?众人涌动,都指向了查同学。我说,查同学你起来说说可以吧。他站了起来,就是在前次课堂上被我夸奖“丈夫柔情”的那位,他说一种情况是心中突然想写,灵感来了,另一种情况是受了什么刺激,也会写出诗来的。我说很好,还有没有那位同学是写过诗歌的?坐在窗子底下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我问他写诗的体会。他说他一般是晚上写。我又问他具体情由,他说晚上安静,空气里有一丝惨淡的东西。我说那你写出的诗歌一定有点伤感了。他说是的,有时回忆同学,有时是想到某一件往事。我说,诗人所说的话就是不一样啊。

  然后,我对着众人说,你们看看诗人徐志摩为什么到了中国海之后写出了这首诗呢?有学生说是灵感的突然到来,很想写便写了。我说有道理,徐是率性诗人,挥手而出,有你所说的那种风度。又有学生说,他肯定是到了中国海,离中国近了,马上感到中国的黑暗而怀念起英国康桥来。我说,康桥在徐的心中可能是怎样的?他说应该是很美好的。我说,你何以见得?他说,从诗歌中所写的情况来看,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我说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不过我还想问你,徐的散文或其他诗歌你读过没有?他说没有。我问其他同学读过没有,都说没有读过。我说,大家要补补了,现在没有读没关系,以后还不知道就不好说了,是吧。我说,在《我所知道的康桥》等散文里,徐的笔下是星光,是水声,是近村的晚钟,是优美、宁静而和谐的,甚至带着些神秘,而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他的性灵之中,你们想想,这对徐来说康桥意味着什么?学生说,真美啊。有学生说简直是天堂了。我说,是啊,在徐的心目中,康桥是一块“圣洁”的土地啊。说罢,将“圣洁”二字写在了黑板上。所以说,那里又如何不使他魂牵梦绕呢。我说,这首诗上完了,我还要给你们读读徐的散文呢。众生兴奋,不表。“面对沉沉黑暗的中国,诗人是心情是沉重的,对康桥自然是充满着深切怀念的,”我说,“所以说,刺激的说法不能没有道理的。”

  “但我想,可能性更大的一种是,你们看看,从英国到中国的航程有多远……”学生比画着,我说在这期间,一个人1922年在那里学习的人,事隔6年之后再去那里,然后又离开了,你们想想,会……学生说,会有很多话要说,会有很多事要做,我说,这一切诗歌里都没有写,而一直到中国海上的时候诗才写出来,确实值得思索的。那么长的路程,几个月啊,会有多少的事情在他心中熟稔了多少回呢,他想写,但他一直没有写,那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是*熟悉也不过了,但他就是什么都不写。一直到了中国海上的时候,终于像个孩子一样,当然很绅士地,将一腔倾泄而出。

  有学生说,老师你所说的可能吗?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可能只是一种想象了,不过,诗歌中也许会有答案吧。我说,我们还是读读诗。于是学生读。

  我说,我们来看看诗歌的*节,我向来看中“*节”,觉得里面有很多含量呢。(暂到这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