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二年级 > 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二年级# 导语】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之前一般要事先写出说课稿。从性质来看,说课具有说理性、科研型、工具性和交流性等特点。说课主要由说课者、说课内容、说课方法和听评者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本文讲的是1928年发生在井冈山关于朱德挑粮的一个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领袖。
  二、说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歌曲,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出示朱德挑粮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朱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从说中感悟挑粮的多、沉、重,体会朱德挑粮的艰辛。
  3、观看动画片并结合语言训练,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4、拓展延伸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课堂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欢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阵阵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2、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生生互动,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生字,力求识用结合。

  (3)、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4)、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庆的气氛。情感目标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课内外的联系,树立了大语文观,达到了学科间的融洽。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和建国55年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祖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在本课要求认的字的处理上我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原则。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欢、庆两个字。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宝宝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展示交流

  开发教材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欢庆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或一首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几幅进行展示。从中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空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1、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2、学生配乐读文,并共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最后学生齐唱《歌唱祖国》,再次感受这欢乐的场面,在歌声中走出课堂。

  (做到了由情贯穿始终,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本,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的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学具操作,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钟面上1时、1分的时间规定,体会1时、1分的长短,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备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练习生活,创设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

  设疑诱导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小时、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模型。

  (2)引导观察钟面。

  小组边观察,边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大格、小格、长针(分针)、短针(时针)

  (3)观察填空。

  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3、感受1分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1)全班看动画片,分小组活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1分钟脉搏跳次左右;1分钟大约跳绳下;小朋友1分钟大约写个字,1分钟可以背诵古诗。

  (2)谈话:刚才的一分钟已经过去了,还能再找回来吗?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呀!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都能干些什么?

  意图:看动画片,让学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巩固分的时间观念,通过学生的谈论与活动,让学生感到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钟。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学生互动拨钟表

  学生出题,学生拨小钟表

  可以引导这些题目:5分钟怎么拨?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思考,课件演示,填空。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时间观念,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下节课学习认识几时几分作铺垫。

  四、小结评价,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吗?填写自我评价表。

  意图: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可以加深他们对时、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对自己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省与评价,促进学生及时改进。

  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间接性。

4.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页、第41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形、三角板、一张不规则的手工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角,角有哪些部分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角的特点,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知识,巩固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学例3)

  (一)找一找,描一描,初步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改变的,你猜出示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例3图片)

  2、观察例3图,找出直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二)判断直角。

  1、教师出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几个角?有直角吗?谁能指一指?

  2、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直角,摸一摸这个直角的顶点和边。

  3、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动手折一个直角。

  过程:

  (1)学生动手折。

  (2)老师也折了一个角,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边操作边讲方法,

  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三角板上另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边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3)用所讲的方法判断自己折的角,先把方法说给同桌听,然后找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同时说出自己是如何折的。

  (4)在黑板上出示三个角,和学生一起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

  (三)画直角。

  (1)多媒体演示。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最后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一找,描一描、”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设计“找三角尺中的直角”这一环节既是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为后面的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奠定基础。接着,“判一判、折一折和画一画”等环节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练习题。

  2、找出身边的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5.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美术第三册的第一课《我和昆虫》。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构图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昆虫的知识(昆虫的特点和种类)和渗透对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使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贴的更近。以“我和昆虫”为题想象创作作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回忆对称形状,色彩绚丽的昆虫,并能把自己认识的最美丽的昆虫凭记忆画出来。

  能力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回忆昆虫的外形特征及昆虫花纹颜色的对称搭配。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我和昆虫》这一课主要是造型和构图设计,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本课分为两页,第一页提供了部分色彩鲜艳、花纹精美的昆虫图片,为学生提供欣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征,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我绘画的昆虫,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昆仲的特点,让学生说说见过那些虫子。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昆虫的特点

  首先观察书上提供的昆虫资料,通过小组的形式找出分析出昆虫的共同特点,并说出自几不明白的地方,可通过学生帮组解答,有重点同学不懂得,通过全班一起解答。

  (2)设计构图

  学生在了解昆虫的特点的基础上,绘画昆虫,并联想到我和昆虫之间回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并说一说再画面上表现出来再这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作业要求

  (1)内容生动有趣

  (2)表现手法多样

  (3)昆虫特点突出

  (4)颜色鲜艳漂亮

  4、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课外阅读故事10篇

小学二年级英语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吹泡泡日记

小学二年级作文《我的快乐暑假》

小学二年级写景日记范文(五篇)

2019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词语预习资料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下册数学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训练题(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iaoxue/ernianji/15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