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篇三】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想象作文250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学总结4(推荐)(五篇)

小学三年级新学期寄语(三篇)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200字:我的老师

我的哥哥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400字

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英语老师教案范本

小学三年级作文秋天的田野

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作文快乐的五一

小学三年级暑假作文100字(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iaoxue/sannianji/15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