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 导语】《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

  普罗宁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一天早晨,列宁请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做向导,上山顶去看日出,但是出发晚了点儿。

  “有没有到山顶去的近路呢?”列宁问巴果茨基。

  “有是有,可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你走过这条小路吗?”

  “走过几次……”

  “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那么您呢?您能过去吗?”列宁问。

  “当然能。不信,我走给您看看。”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这一看,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晕目眩了。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脚步。终于,他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歌唱着。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开始往回走。

  “回去不必着急了,”巴果茨基说,“我们不必走那条险路了。”

  “可是我,”列宁说,“我打算仍旧走那条小路。”

  “为什么?”

  “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于是,他们又来到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巴果茨基也顺利地走了过去。列宁握着他的手,说:“感谢您陪伴我,这次野游非常有趣。”

  “现在请您告诉我吧,”巴果茨基问,“您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一、复习导入   

      引导同学们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 

      1、质疑引趣。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哪句话是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请你拿出笔,用“—”把它画出来。 

      2、引导学生感受小路的险。 

    (1)请同学们读出画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学软件,请同学们观察小路 小路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要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呢? 

    (4)学生自由练习,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3、过渡。 

      从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那么从巴果茨基的哪些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险呢? 

      4、引导学生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1)引导学生画出巴果茨基的话。 

    (2)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练读哪一句,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3)学生练读,交流,老师点拨。 

      5、引导学生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中体会小路的险。 

    (1)画句子。 

    (2)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 

    (3)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学生的表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4)引导学生从句中谈体会。 

      6、让学生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播放山顶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体悟。 

      领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们开始往回走,走的还是那条小路,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图片) 

      8、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体会列宁坚强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请你用列宁自己的话来回答。 

    (2)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体会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那么,就在这险情、险景、险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依情况而定)。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教学反思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本堂课,整堂课的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楚的,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文的同时注意训练训练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段的学习上,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列宁两次走险路,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而让学生受到从小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因此做了以下设计;

  环节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然过渡,与新课自然衔接。但引入课题时,马上让学生质疑:谁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目的是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直插重点段。

  我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来学习。首先抓住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自读自学,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接着从不同方位观察(侧面、仰视、俯视),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列宁是怎么做的,幷找出关键词体会并表演。通过表演体会列宁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这样对于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很有帮助。最后当列宁战胜了自我,登上山顶时,看到的日出时,此时的心情让学生去品读感悟。

  环节三、比较两次走险路的原因。

  如果说列宁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看日出的话,当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他为什么有一次选择走小路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积极的思考,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不知不觉中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之后为了拓宽课文情境,发挥他们想象力,加深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我们进行了小练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环节四、总结全文

  通过直观的板书,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列宁面临三次选择,每一次都选择向困难挑战,这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环节五、巩固练习

  通过议一议,讲一讲、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让学生懂得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注意安全的关系,防止学生盲目效仿别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当然本堂课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在设计环节二直插重点段时、我说的有点多而让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少了点。还有在设计环节三时,我应该让孩子们先体会列宁登上山顶后的复杂心情,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他的喜悦心情溢于言。就让孩子们反复读了几遍,感觉有点遗憾,没有很好地突出重难点。当然通过自己在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