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及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及说课稿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及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 导语】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之前一般要事先写出说课稿。从性质来看,说课具有说理性、科研型、工具性和交流性等特点。说课主要由说课者、说课内容、说课方法和听评者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及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村庄的故事,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无节制地砍代树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终引发了一场可怕的洪水,冲毁了他们辛辛苦苦得到了一切,课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让小村庄的悲剧重演。课文共分两课时,第一课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根据课文画出你心中的小村庄。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掌握“*露”、“咆哮”等词语,有感情地读文。

  2、技能目标: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联想,深入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从而引发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最根本的原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五、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然后要求学生读顺课文。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我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来到了小村庄采访,你会对村民提出什么的问题呢?如果你是村庄了的村民你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我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学生通过实践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

  说一说人类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小组内讨论把你们的意见,写在小纸条上,全班交流。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视我在学生当中,学生在我心中,以我为导,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露,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有着鲜明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比,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郁郁葱葱,各式各样”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本文特点,选择以下教法和学法:

  1、“以读代讲 法”,关注学生个性,营造一个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师生平等对话,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2、品析词句法,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品读语言,在揣摩语言形、声、色中感悟语言,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我抓住了许多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朗读感悟。最后充足文本,并超越文本,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练习背诵课文中的好句佳段,完成相关作业。

  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第二板块——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变化前村庄的美丽。第三板块——研读2~5自然段,感受变化中的“无情”。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件出示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老师伴着优美的音乐,范读课文第1自然段。当学生还陶醉在美丽的小村庄之中的时候,课件的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画面定格在被洪水肆虐后的小村庄上。

  在滔滔的洪水声中,我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我想,通过课件的演示,孩子们经历了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这种震撼心灵的画面,一定能激起他们很多的疑问,而问得最多的一定是:{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是谁让小村庄变成这样?}当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导入:是啊,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为什么要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为什么走进今天的课堂吧!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变化前村庄的美丽。(这板块,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通过抓重点句“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小村庄的美丽,首先,我让学生划出能够让你的眼睛为之一亮的词语。并通过交流板书: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然后,通过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把这些词语读成一幅幅画面;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联系实际,畅谈感受:孩子们,假如你的家就在这美丽的小村庄里,每天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这一切,你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畅谈感受,各抒己见……

  【本环节,我由段到句,由句到词,又由词到画面,由画面到句子,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走了个来回,充分地感受到了变化前小村庄的美丽。】

  第三板块——研读2~5自然段,感受变化中的“无情”。

  1、老师过渡:是啊,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村庄里,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课件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心情?预计学生会说:我很难过,我很生气,我很遗憾等等。我顺势引导:读出你的难过,或者说读出你的遗憾……

  2、老师引导: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村民们靠斧头都得到了什么?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根据反馈,出示课件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3、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仔细研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首先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人们把树木砍来建成了房子,做成了家具、工具,有的还用树木当柴烧。然后,引导想象:如果你就是山上的那一棵棵大树,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别砍啦,再砍就没啦;也有的可能会说:真可惜,把我这样的大树当柴烧,真是大材小用。

  4、大树的这句句呼唤,声声控诉,村民们听到了吗?感觉到了吗?学生会答:没有。你从哪些句子里感受到他们一点儿都没有听见呢?请你快速地读读2-4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预计学生会画出这两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捡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仔细读读这两句,哪些词语告诉你村民们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大树的这句句呼唤,声声控诉?用笔把它圈出来。预计学生会圈出“谁家想……谁家想……捡起……一棵一棵”和“一年年、一代代、不断的减少、不断扩大”等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凝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可能会说:这些人砍树太随便了,这些人一点儿都不爱护树木,这些人一定会有报应的,有些环保意识强的学生还有可能会感觉气愤。

  我顺势引导:面对这样的村民,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了。引读第四自然段的话——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5、照应开头,引读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没有的仅仅是那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吗?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让学生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说:的()没有了。比如: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也没有了。

  在学生每说出这个词时,我就马上把它擦掉,等到四个词语说完的时候,黑板上除了课题,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再次引读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品析词句,朗读感悟,深深地体会到了乱砍滥伐的严重危害。同时,让学生当大树进行角色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村民们的随意砍伐,毫无环保意识,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导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存在,就在我们学校的周边和你们家附近都有,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吗?我准备让学生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2、请你用充满深情的话语,向21世纪的人们送上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认为应该把它的外延进行扩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这样的思考,回归生活,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能教育别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文及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