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 导语】《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执教《牧童》一诗,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构思和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了,可以说,在备教材和课前准备环节,我很是花了一些气力。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细细想来,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 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巅峰无法到达。

  今后,我将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开展备课与教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指导,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力争达到教学上的提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