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 > 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 导语】《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

  凉州词

  [唐]王之涣(huàn)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教学反思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教学反思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是,如果引导不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堂课,我的引导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不发挥好,或者根本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很大程度影响课堂,甚至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和出彩。

  三、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的孩子,仍然是个难点,尤其是理解感悟能力欠缺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与诗人、与课本进行对话。

  四、在古诗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给与孩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然,无法让孩子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凉州词》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