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一年级 > 小学一年级教学资源素材三篇

小学一年级教学资源素材三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一年级教学资源素材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一年级# 导语】一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时期,勤奋学习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升学做好前期准备。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辛弃疾的鹧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当我们来到赣州郁孤台公园时,正是清秋时节,还赶上“两三点雨山前”。站在半山腰的辛弃疾,并没有回敬我们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仰慕者的注目。他目光专一,夹杂着几丝忧虑和愤怒,掠过这座以他为荣的城市——赣州的大街小巷,一直望向天际。他的右手从披着的大氅中伸出,攥住剑柄,把剑身抽出五分之一。下一刻,他或许拔剑出鞘,或许把剑按下。这让人想起莱辛的美学名篇《拉奥孔》。里面谈到,造型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故事顶点的时刻,而宜选用情节发展到顶点前那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拔剑出鞘前一刻的辛弃疾,正好保持了艺术表现必要的张力。

  低矮的灌木和不知名的树覆盖着半山腰,微雨湿润着红土地,地上的生物潜滋暗长。这场景仿佛持续了千年。时而有鸟鸣声打破寂静,有人说:“这会不会是鹧鸪?”他的问话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飞鸟似乎是古典文学中超越时间的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似乎只有飞鸟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俯瞰大地和苍生。

  来到郁孤台的读书人,不去看看辛弃疾似乎说不过去。他在赣南附近度过了大半的人生岁月。他终生以恢复中原为职志,欲挽狂澜于既倾,但最终壮志难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他传唱千古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最后一句。

  那一晚的鹧鸪,是否会穿破千年的历史风尘飞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而知。但与我们相比,千年以来的鹧鸪,没有我们变化得那么快。与我们相比,它们离历史现场更近。那么,就让我们听听鹧鸪是怎么说的吧。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写道,“南渡之初,虏人(金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辛弃疾)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证实。”后人对于这首词的解读,多少都是站在罗大经的肩膀上而生发的。那么,鹧鸪究竟说了什么,让人以为辛弃疾表示“恢复之事,行不得”。难道怀有雄心壮志的辛弃疾,对于恢复失地也是悲观的?

  查宋人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者是”。此“钩辀格磔”的鸣声,演化为“行不得也哥哥”和“但南不北”两种谐音,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寓意。前一种从“行不得也哥哥”生发,常用以抒写离别之苦,后一种与南人思念故土之悲相联系。

  历的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二十岁出头就成为抗金起义军的领袖,率领五十多人奔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南宋都城建康。从“沦陷区”山东初来南方,他对朝廷的畏缩并不了解,他曾写出《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但已经无意打仗的朝廷反应冷淡,只是把他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

  北宋张咏《闻鹧鸪》云:“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应在前村。”“北客南来”也是张咏的山东同乡辛弃疾的写照。他满怀救国之志,而朝廷对这位军事强人始终怀有戒心,处在不能不用又不能重用的尴尬境地。“闻鹧鸪”不仅引逗起他对沦陷故土的怀念,也撩拨着他内心的隐痛。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没有因为屡次受挫而颓废。“江晚正愁余”之“愁”,与《水龙吟》中“无人会、登临意”之“意”,正是一番滋味。英雄终有迟暮,但英雄之心不会死去。

  鹧鸪的鸣声不时划破山谷的寂静。朝代更迭已经不知凡几,鹧鸪似乎依旧在对我们诉说着辛弃疾的故事。(郭超)


【篇二】


  李母当簪为子择友

  四川犍为,人文荟萃。最的莫过于“一代循吏”李拔为官当政事迹和脍炙人口的李家“一门四进士”的佳话。然而,通过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李母当簪为子择友更加震撼人心。

  李拔,号峨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于犍为城关文林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福宁知府。李拔先祖于明洪武初年徙居犍为。在李拔之前,李家多业儒无成,落泊潦倒。

  李拔回忆自己年幼时的情景时说:“家庭生计日艰,母亲在家‘饲豕养蚕’,父亲外出为人‘采薪、负米,数濒于死’。”由于李父长期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家庭,便把李拔三兄弟托付妻子教导。李母周氏为塾师之女,贤惠持家。虽然家庭极度贫寒,但是李母始终督促李拔读书不辍,在家亲自教李拔读书识字。只因在她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李拔15岁的时候,母亲周氏忧心忡忡,孩子聪明勤奋,颇有天赋,却苦于家境贫寒,无法为其聘请指点。内心的煎熬让她夜夜无法入眠。经再三思索,她想到“无师当取益友”,于是,决定当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头上的簪子,用典当来的钱招待儿子的学友,以吸引挑选优秀学生与儿子一起学习。李拔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加发愤图强。雍正九年(1731年),18岁的李拔考中秀才。饱读诗书的李拔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曾自书联语“立志不温饱,读书岂为功名”,天下为公的思想至此厚植于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李拔因家庭生计所迫,想要放弃学业的时候,母亲反问:“古人由困而亨坎檩,穷愁益励操持,汝等可以饥寒隳厥志乎?”谆谆教诲,坚定了李拔学习的决心。在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在他为择学友而彷徨的时候,是母亲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交友环境。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李母当簪为子择友,这一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光芒照耀着世人。时代呼唤“李拔”,也呼唤越来越多的“李母”!(李佳吴伟)


【篇三】


  “礼”之传统应在家风中承袭

  中华民族尚“礼”。“礼”,是先贤们提倡的观念经两千多年的被选择、被认同后,铸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礼记》中有这样几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即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鸟兽,是因为懂得“礼义”。

  “礼”,对于个人而言,是规定品德修养、行为举止的具体要求;对于社会而言,是规范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具体约束。“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回到礼义的规范中去。东方儒学讲求“吾日三省吾身”“知耻近乎勇”。马克·吐温说,只有人是知道脸红的动物。诸如羞耻、尴尬之情,是“克己复礼”的心理基础。法律可以让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家风与家教,无形中培育着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礼”与“义”之内涵,诸如“*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千年的传袭与继承中,具体化为“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等铭文。

  良好家风传承,非通过训诂等口头方式传承,更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西汉初年学者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有孟母“断织”的故事:孟子小时不知努力学习,时常中断自己的学业。孟母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将自己织机上将要织成的布割断,从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废”的道理。刘向《列女传》亦有的“孟母三迁”故事。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幼时母亲告诉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可以治国安邦,良医可以治病救人,一个人想要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先快乐。家教之重要性,还可以马为喻。马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若把一匹幼马从小单独饲养,长大之后才让它进入马群,由于它的社会性本能从未被后天诱导过,它就不懂得遵守规则,容易成为“害群之马”。人同样如此,儿童若是从小缺乏道德的启蒙,他的善良本能就无法激发,自私与冷漠的性格便难以抑制。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虽在时刻变动,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抛弃它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传统“礼”“义”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伦观、自然观、生命观,都应当成为酝酿当下“家风”的珍贵的思想资源。(李庚其作者系国学教育家、历史学家)

小学一年级教学资源素材三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年度考核总结(5篇)

小学一年据寒假作业答案(语文、数学、英语)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假期习题及寒假作业答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练习题:补充句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卷

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狼和小羊

小学一年级下册口算50以内加减法

小学一年级暑假作文大全100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周记范文大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一年级教学资源素材三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iaoxue/yinianji/15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