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知识积累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文、感悟中,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思、画、议、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出示书中圆明园残垣断壁图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圆明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板书:化为灰烬)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通过前面查阅、收集、交流资料,切实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这时直奔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英法联军贪婪、无耻、野蛮的强盗行径,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并通过朗读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得以抒发和强化。

第三步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圆明园的布局。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圆明园布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合作,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

(3)课件出示圆明园布局图。(板书:众星拱月的布局。)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有机地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读书、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完成简笔画及课件展示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用笔在文中画一画。

(2)出示小练习,将圆内的景观分类。

(3)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景图片。(板书:风格各异的建筑)

(4)选择一处最感兴趣的景观想像说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

心理实验证明: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文字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辉煌,丰富了他们感观上的认识,使得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再进行想像说话,使全体学生入情入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历史文物、奇珍异宝。(板书:珍贵的历史文物)

(3)指导朗读。

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损失的不可挽回,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4、模拟导游,介绍辉煌。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设计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小导游,任意选择课文2、3、4自然段中的一段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来解说,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发展和创造的机会,训练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及感知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第四步历史再现,升华情感。

1、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2、画面定格,出示: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

这篇精读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七单元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本课描述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景象,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完成第七单元的学习目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构想颇具匠心,学生科从中积累到大量优美的词语。

但当年的景象依然不复存在,在教学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让学生对当时的景象的辉煌有个大致的了解。而教学中,图片、影像,在辅以课文中的文字,成为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景象的必要手段。如《兽首的拍卖》、《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爱国教育的目标。按照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篇课文的教学理念我定为:阅读、感悟、想象。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2个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学生自学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第二课时:复习旧知,学习毁灭部分,激发情感,引发共鸣。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园林的美景;谈话导入:我国还有一座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可是它现在却是一片

废墟,它是怎样称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呢?21课《圆明园的毁灭》将会告诉我们一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文中生字,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再读课文,学生尝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1、提问:如果圆明园还存在,你就是圆明园的导游,你回如何介绍一个美丽的园林呢?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没有表达到的,教师予以补充。

2、在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2——4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准备导游词。小组内进行交流,提问:你对圆明园的哪个景点最感兴趣?

3、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注意到7个“有”,仔细的品读后,让学生在叙写3个“有”,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4、让学生观看电脑恢复得圆明园景象,加深学生对圆明园的印象。

5、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感受毁灭。

1、板书课题,强调“毁灭”两字。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文中的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到愤怒?引导学生注意“凡是”“统统”“就用”“实在”“就”这些词语。学生反复品读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回归第一自然段,体会出现两次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再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感情激发。讨论:圆明园为何会被毁灭?学生自由表达,教

师做相机板书。

四、课内外积累,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把感触最深的语句抄写下来,并背诵。观看兽首拍卖的影片,讨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为何还要自己花钱买回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自由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板书:

23.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瑰宝

组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说学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学稿

一、课前准备

搜集北京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从圆明园布局、建筑、收藏文物、评价等方面搜集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均可。)

二、字词句预习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读准生词,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3、我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不可估量(liang)玲珑剔(tī)透 众星拱月

统统 奉命 灰烬

4、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灰烬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天南海北 名胜

例如:我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名胜这个词语,通过联系后文的安澜园、狮子林等地方,联系起来看,名胜就是指那些景观很有名气的地方。

5、找一找本课的形声字,它们又有哪些形近字呢?

6、本课课后生字有哪些字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尝试借助一些好方法帮助你写会它们。

二、课文预习

1、快速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在书上标注。

三、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交流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圆明园毁灭评课

圆明园毁灭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

大家好!

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徐艳芳

大家好!上个星期二,听了滕富娟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滕老师那充满激情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都让我深感佩服。我个人认为滕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

常言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上课来说,好像有点儿夸张,但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要上好一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这节课中滕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学语言,以及圆明园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可以看出:上这节课前,滕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查阅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的资料,熟读课文,尤其是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第3、4自然段,学生可以说已经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读、学生接读、还有按课文内容填空等环节都进行得非常流畅。

二、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巧妙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滕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能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滕老师在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教学设计巧妙。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自然顺畅:开始上课时,滕老师从课题入手,问:课题那些字眼最触动你的心?在读这篇课文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说先高兴再愤怒,接着滕老师又问:哪些地方让你高兴,哪些地方让你愤恨?当学生回答说:最后一段最让我愤怒,滕老师又问: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让你如此的愤怒?自然引到重点部分的学习,可以说顺学而导。然后滕老师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陶醉在圆明园的美之中,产生不尽的赞叹,这时滕老师话锋一转语调沉重地说:“这么美的建筑也好,这么多的珍宝也好,都于1860年10月6日起不复存在了„„”转到学习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体验了由“美得心醉”到“毁得心碎”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强烈的愤怒、痛恨和惋惜之情。

滕老师板书设计巧妙:在学习圆明园昔日辉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滕老师相机板书了“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有„„”一目了然。但滕老师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一段时,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与之同时,滕老师就用力把板书擦去,整个黑板上就剩下了题目“圆明园的毁灭”,让人产生深深的感叹,也会在学生的心头刻下了烙印。

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滕老师出示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并播放哀乐,让全体学生起立为圆明园的逝去而默哀,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内心所产生的震撼无法言表。

三、从情入手,以情激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以情激情,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滕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情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刚开始上课时,老师问:在读这篇课文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整节课,滕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感染,她的语调随着所学内容变化而变化,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尤其是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后,滕老师的情感达到高潮,她语调激昂地引导:这熊熊的大火烧毁了圆明园,也点燃我胸中的怒火,看到这,我被激怒了,你呢、你呢、你们呢?让在场的听课教师都不禁热血沸腾,在老师的全情感染下,学生更是感同身受,入情入境,情绪激昂,接下来就进入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四、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滕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的特点,采用自由读、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感。如:在学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这段时,教师指名多个学生站起来朗读,鼓励他们读出奇珍异宝之多,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如: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学生齐读这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再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还有,在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用愤怒和无奈两种不同心情体验读这一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五、为学生创设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滕老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在观看圆明园的精美图片前,让学生去想象:你脑子里立刻出现什么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圆明园昔日辉煌。再如:在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时,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拿走了些什么、搬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加深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六、资料引用恰到好处,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滕老师收集并整合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圆明圆中美仑美奂的景观和珍宝的图片,真可称得上是异[www.vswenku.com]彩纷呈。从同学们那“啊,啊”的赞叹声中,我感受到同学们真得被这份美丽所震憾!后面插入一段当年参与抢劫的记者的回忆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愤怒之情。尤其是紧接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的播放,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现场,让学生亲历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的愤怒、痛惜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感情自然就出来了。课末出示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并配上哀乐,与圆明园前面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反差,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学生的发言精彩,在老师激情引导下,学生情感上得以提升,真正地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所以说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情感感悟是非常成功的。

教学建议

我觉得滕老师这节课够完美的了,但非要谈教学建议,我只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关注一下本课的写法。如:本课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却详写圆明园昔日辉煌,而圆明园毁灭经过却只用一个自然段?还有过渡句等。

2、圆明园毁灭经过时,老师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如果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回到课文的第一段,这样回归整体,是否更好。

3、本课结束时,在情感的迁移、升华上:落后就要挨打,好像有点儿生硬,感觉有点儿老师硬扯过来的感觉,如果先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再加以总结出示,是否更自然一些。

4、本课结束时,同学们激情还未退,可否趁热打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以上是我对滕老师这节课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3篇

21课圆明园的读书笔记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

假期游圆明园的作文400字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思路

圆明园的观后感【精选4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700字范文精选5篇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600字精彩范文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教案(精选合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zhishijilei/76294.html